現今全球自殺年齡下降的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這背後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首先葉瀚林認為,社交媒體和網絡霸凌的普及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已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社交媒體不僅加劇了對外表、成就和社交地位的比較,還提供了一個匿名或半匿名攻擊他人的平台,這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心理負擔。而且大家可以從許多新聞得知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教育和職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使得年輕人感受到重大的壓力,我在tiktok看過許多小朋友都哭著跟父母訴苦自己不想要再這樣沒日沒夜的讀書寫作業了,龐大的課業壓力完全沒有喘息的機會,以至於一些小朋友可能因無法應對這種壓力而選擇自殺作為一種逃避方式。此外,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依然存在,許多年輕人因為害怕被標籤和誤解,而不敢尋求幫助,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困境。

以台灣跟香港年輕人的自殺案件,就可以知道這些問題真的不能忽視,以台灣來說,2022年6月,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除了癌症仍蟬聯國人死因第一名以外,值得注意的是,10到19歲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十年來逐步攀升,專家分析,年輕族群自殺人口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和憂鬱症有關。而香港學生的自殺問題,並非近幾年甚至是疫情之後才有的現象。自2015年後,香港19歲以下青年的自殺數年年超過20件,其中不乏有許多12、13歲等國中小學生,在人生還未揚帆遠行之時,先行按下了停止鍵。

根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個案訪問,當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44.7%的人選擇透過「遊戲娛樂」抒發;40.7%會「向朋友抒發」;但僅有10.7%的人會「尋求老師或社工協助」或是「尋求家人協助」。而擔心「被傳開或被嘲笑」成了學生不願尋求他人幫助的主因,且相較於朋友、社工以及家人,擁有負面情緒的學生寧可選擇找網友訴苦,而非學校老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自殺是15至29歲年齡群體中第二大死因。全球年輕人自殺的趨勢是一個引起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有超過70萬人因自殺而死亡,自殺成為了15至29歲年齡組中的第四大死亡原因​​。這些數據凸顯了自殺預防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些地區的自殺死亡占全球自殺死亡總數的77%​​。

自殺和精神健康狀況之間的聯繫,在高收入國家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建立,特別是抑鬱症和酒精使用障礙,以及之前的自殺嘗試。然而,許多自殺行為是在危機時刻下的衝動行為,進一步的風險因素包括經歷失落、孤獨、歧視、關係破裂、財務問題、慢性疼痛和疾病、暴力、虐待和衝突或其他人道主義緊急情況​​。

雖然自殺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但全球自殺的案件顯示出幾個共同的趨勢:

  1. 性別差異:男性青少年的自殺率普遍高於女性,但女性嘗試自殺的次數更多。
  2.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困難、失業和社會壓力是青少年自殺的重要驅動因素。
  3. 精神健康問題: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健康問題是年輕人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網路和社交媒體:網路霸凌和社交媒體上的負面影響也與年輕人的自殺念頭有關。

預防策略
為了預防年輕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家長、教師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採取以下幾種策略:

  1. 提高精神健康意識:通過教育提高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打破關於精神健康的污名。
  2. 早期識別和介入:培訓家長和教師識別精神健康問題的早期跡象,並提供及時的支持和介入。
  3. 提供心理健康資源:確保年輕人可以輕易獲得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務。
  4. 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感到被理解、接納和支持。
  5. 教育有關網路使用:指導年輕人如何健康地使用網路和社交媒體,包括如何應對網路霸凌。

 

家長的角色
 

家長在預防青少年自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下是給家長的一些具體建議:

  1. 積極聆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支持和關愛,耐心聆聽他們的感受和煩惱。
  2. 鼓勵開放溝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知道家是可以討論任何問題的地方。
  3. 觀察行為變化:注意孩子的行為或情緒上的任何異常變化,如學業成績下滑、社交活動減少、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等。
  4. 提供資源和尋求幫助:向孩子介紹可靠的心理健康資源,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諮詢或治療。
  5. 教育自尊和應對技巧: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教他們如何正面應對壓力和挑戰。
  6. 強調生命的價值和希望:與孩子分享生命的美好和希望,鼓勵他們對未來保持積極和樂觀的態度。

通過這些方法,家長不僅可以幫助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發生,還可以促進他們的整體福祉和心理健康。重要的是,家長應該意識到他們不是獨自面對這些挑戰,社會、學校和專業機構都可以提供支持和資源。

此外,重視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福祉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透過提高公眾意識、改善心理健康服務和促進包容性社會環境,我們可以共同努力減少青少年自殺的案例,讓年輕一代擁有更加光明和健康的未來。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精神暴力,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日益增多,壓力與挑戰也隨之增加。精神暴力包括任何形式的言語或非言語行為,主要會有明顯在控制、羞辱或恐嚇他人的行為。所以葉瀚林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認識精神暴力是離我們的生活很近,並且可能發生在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時候,不自覺就已經在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也被稱為情緒暴力或心理暴力,是一種控制或傷害他人的行為,不涉及物理接觸。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並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逐漸惡化。認識到精神暴力的預兆和形式對於預防和尋求幫助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形式和預兆:

形式

  1. 言語侮辱和貶低:不斷的批評、侮辱、諷刺或羞辱,旨在削弱個人的自尊和自信。
  2. 控制行為:嚴格限制或控制對方的社交活動、財務、服裝選擇或日常決策。
  3. 隔離:限制對方與家人、朋友或外界的接觸,使受害者感到孤立無援。
  4. 威脅和恐嚇:使用威脅來操縱對方,可能包括對受害者或其親人、朋友的安全提出隱晦或明確的威脅。
  5. 氣餒和貶低:貶低對方的成就、夢想或興趣,使對方感到無價值或無能。
  6. 情緒勒索:利用對方的情感,如罪疚感或義務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7. 忽視和冷漠:長時間的忽視或不理會對方的情感需要和存在,造成情感上的疏離。

 

預兆

  1. 極度的嫉妒或占有欲:對受害者的人際關係表現出異常的嫉妒或控制慾。
  2. 情緒波動:加害者可能會有突然和劇烈的情緒變化,從愛到恨,或從冷漠到過度情緒化。
  3. 溝通困難:對於討論受害者的需求或感受,加害者顯得不耐煩或拒絕溝通。
  4. 無理要求:不斷地提出無理要求,當不滿足時就會施以懲罰或威脅。
  5. 情感撤回:在受害者需要情感支持時,故意提供冷漠或拒絕回應。
  6. 責任轉移:將自己的行為或問題歸咎於受害者,讓受害者感到是自己的錯。

 

以下是一些預防精神暴力的方式:

 

自我保護

  1. 提高自我認識:瞭解自己的價值觀、界限和感受。自信和自尊可以幫助你抵抗精神暴力。
  2. 設立界限:清楚地界定自己的界限,並與他人溝通這些界限。當有人試圖侵犯這些界限時,要勇於說「不」。
  3. 發展應對策略:學會使用積極的應對技巧,如冷靜呼吸、情緒調節技巧和問題解決技巧。
  4. 尋求支持:當你覺得自己受到精神暴力的影響時,尋找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的支持和幫助。

 

幫助他人

  1. 傾聽與認證:如果有人向你透露他們正在遭受精神暴力,你應該以一種表示你相信他們的話並且理解他們所經歷的痛苦和挑戰的方式來回應。這種肯定不僅包括語言上的確認,如說“我相信你”或“你的感受是合理的”,也包括非語言的表達,比如保持眼神接觸、表示同情的肢體語言等。認證他們的感受和經歷。
  2. 提供資源和支持:幫助他們尋找資源,如諮詢服務、支援團體或法律諮詢,並在需要時陪伴他們。如果某人正在遭受精神暴力,你可以幫助他們聯繫當地的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引導他們加入專門為受害者設立的支援團體,或提供專業的法律諮詢服務聯絡方式。此外,陪伴他們參加會議或諮詢時,不僅能提供實際的支持,還能傳達你對他們的關懷和支持,這對於他們戰勝困境和恢復信心至關重要。
  3. 增進公眾意識:透過教育和提高公眾意識來打破有關精神暴力的污名化和誤解。我們可以採取多種行動: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宣傳活動,分享教育性內容;在學校和社區中心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提供實用知識;製作公益廣告和與媒體合作報導,強調精神暴力的影響;推動政策改革和倡議,以及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來擴大影響力。透過這些策略,我們旨在教育大眾,鼓勵支持和理解,從而創建一個無暴力、更加支持和包容的社會環境。
  4. 倡導尊重與同理心:在個人和社區層面上倡導一種基於尊重、同理心和包容性的交流文化。

 

維護健康的互動

  1. 實踐積極聆聽:積極聆聽他人,不僅是聽他們說什麼,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2. 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一種尊重和開放的方式表達自己,避免使用攻擊性或責備的語言。
  3. 解決衝突:學習有效的衝突解決技巧,以和平和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分歧。
  4. 培養同理心:努力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即使你不同意他們的觀點。

 

預防和對抗精神暴力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透過增強個人的抵抗力和社區的支持體系,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包容和無暴力的社會。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討論抑鬱症時,要知道它是一種常見而且嚴重的醫療狀況,這種狀況影響人的思考、情緒和行為方式。抑鬱症超越了偶爾的悲傷或壞心情;它是一種持續且深刻的情緒低落,可能會對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大家會發現抑鬱症和憂鬱症這兩個詞彙在許多情況下被互換使用,但它們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指的是一種醫學上被稱為「重性抑鬱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的心理健康狀況。這種狀況特徵是一種深度的悲傷或失去興趣於幾乎所有活動,這種情況會持續至少兩周,並且嚴重到足以干擾日常生活。

不過,在某些語境或地區中,人們可能會根據文化或習慣的不同來區分這兩個詞的使用:

  • 抑鬱症:通常用來指一種臨床診斷,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或快樂感的喪失,以及其他症狀,如睡眠問題、食慾改變、能量下降、自我價值感下降、集中注意力困難和自殺念頭。它是一種醫學上認可的狀態,可以通過藥物、心理治療或兩者的結合進行治療。
  • 憂鬱症:雖然本質上與抑鬱症相同,但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可能會用這個詞來描述較輕的抑鬱狀態或短期的悲傷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是由於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所引起。不過,這種區分並不是醫學上的標準,而是更多基於日常語言的使用。

如何發現自己患有抑鬱症?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主要指標了解自己是否患有抑鬱症的第一步是識別一些常見的跡象和症狀:

  1. 持續的悲傷或空虛感,這可能是抑鬱症最顯著的跡象之一,感覺幾乎每天都在持續,並且持續時間超過兩周。
  2. 失去對日常活動的興趣,以前喜歡的活動或興趣現在似乎不再有吸引力。
  3. 體重或食慾的顯著變化,無解釋的體重增加或減少,或是食慾有明顯的變化。
  4.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或過度睡眠,且這種情況幾乎每天發生。
  5. 能量減少或疲勞感增加,感到無論做什麼都覺得疲勞,即使沒有從事勞動或體力活動。
  6. 價值感或無助感的增加,持續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過分自責,甚至為小事感到極度內疚。
  7. 注意力、決策能力或記憶力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做決定時感到困難,或是記憶力變差。
  8. 不安或過度活躍,表現為身體上的煩躁,無法靜坐,感覺總是需要移動。
  9. 談論死亡或自殺,頻繁思考死亡,談論自殺或制定自殺計劃。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了這些症狀中的幾項,尤其是如果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兩周,那麼尋求專業幫助是非常重要的。葉瀚林想跟大家強調「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我有遇到很多病患透過適當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的結合,都能夠獲得顯著改善,恢復正常的生活與感受生命的美好。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獨自面對這些感受,而是尋求支持和幫助。讓自己接受幫助是走出抑鬱症的第一步。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症,一種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正逐漸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焦慮症影響了全球約3.6%的人口,即大約264百萬人。在快節奏和壓力山大的當代生活中,焦慮症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在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中。此疾病不僅嚴重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還可能對社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什麼不能忽視焦慮症?

焦慮症的症狀範圍廣泛,從輕微的不安感到嚴重的恐慌發作,這些症狀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幸的是,許多人傾向於忽視這些警告信號,部分原因是社會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以及對於焦慮症嚴重性的普遍誤解。

研究表明,焦慮症不僅對個體造成苦痛,也給社會和經濟帶來重大負擔。美國焦慮和抑鬱協會(ADAA)報告稱,焦慮症是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和學業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與焦慮症相關的醫療費用和失業率的增加,進一步加重了其社會經濟成本。

忽視焦慮症不僅會加劇症狀,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研究顯示,長期的焦慮狀態與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問題以及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之間存在關聯。此外,焦慮症患者常見的睡眠問題,也會進一步影響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

及早識別和治療焦慮症至關重要。認知行為療法(CBT)和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焦慮症最有效的方法。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患者對於恐懼情境的認知和反應模式,幫助他們學會如何管理焦慮。而藥物治療,如抗焦慮藥和抗抑鬱藥,可以有效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面對日益增加的焦慮症病例,社會各界需加強合作,提升公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及對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家庭、學校、工作場所和醫療保健系統應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環境,鼓勵患者尋求幫助,並獲得必要的支持與治療。

啟動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計劃是關鍵,從小學到大學,甚至是在職場,應該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意識提升活動。這些活動旨在破除對心理疾病的污名,教育公眾識別焦慮症的早期跡象,並鼓勵積極的生活方式以預防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增加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是另一項重要任務。這包括增加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投資,擴大在社區中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並利用技術,比如在線治療和自助工具,以達到更廣泛的人群。

持續的研究對於深入理解焦慮症的根源,以及開發新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透過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焦慮症的生物學基礎、心理社會因素,以及有效治療方法的機制。創新,特別是在數字健康領域,也為提供個性化和靈活的治療方案提供了可能。

焦慮症不應被忽視或輕視。它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需要我們共同面對和解決。通過教育、預防、改善治療可及性和持續的研究,我們可以幫助患有焦慮症的人們過上更健康、更充實的生活。葉瀚林希望社會的每一分努力都將對於緩解這一全球性挑戰產生積極影響,讓未來充滿希望。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發現許多香港的年輕人是生活在一個高度競爭和快節奏的社會中,這種環境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以下是一些在香港年輕人中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以及我葉瀚林認為這些問題背後的潛在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1. 焦慮症

焦慮症是香港年輕人中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從學業壓力、就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到社會期望的重負,這些都是導致年輕人感到焦慮的常見原因。面對持續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很多年輕人可能會發展出過度擔憂、睡眠障礙和集中注意力困難等焦慮症狀。

我有一名個案李同學,他是一名大學生,面對在香港畢業後的就業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加上一直以來的高強度學業壓力,他開始經常感到緊張不安和過度擔憂,引發許多恐慌的症狀,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現顫抖,甚至有種即將死亡的感覺,這使他對未來感到更多焦慮,伴隨睡眠問題,例如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睡眠常常中斷、會很容易做惡夢,難以集中精神讀書。儘管他嘗試通過運動和與朋友交流來緩解焦慮,但他的焦慮症還出現胃痛、頻尿的問題。但這些方法只是暫時的解決辦法。最終,李同學決定尋求專業心理諮詢,逐步學會了更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也有搭配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

2. 抑鬱症

抑鬱症在香港年輕人中也越來越普遍,許多人因為無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而感到無助和絕望。抑鬱症的症狀可能包括持續的悲傷、興趣喪失、能量減少和自我價值感降低。社會孤立、家庭壓力和學業失敗都是可能促成抑鬱症的因素。

陳小姐在一家知名企業工作,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讓她感到精疲力竭。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開始失去對工作和日常活動的興趣,感到持續的悲傷和無力感。陳小姐試圖隱藏她的感受,擔心被同事看低。直到一位親密的同事注意到她的變化,鼓勵她尋求幫助。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和家人的支持,陳小姐逐漸恢復了情緒平衡和生活的積極態度。

3. 壓力障礙

香港年輕人面臨的壓力來源多樣,包括學業成績、職業規劃、家庭期望等等。持續的高壓環境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反應,進而發展成壓力障礙。這種狀況可能會表現為過度疲勞、情緒波動、以及在極端情況下的身體健康問題。

張先生是一名社會新鮮人,他努力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站穩腳步,但每天長時間工作、嚴格的截止期限和對於卓越成績的追求使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這種持續的壓力導致他經常性頭痛、失眠,並感到心理疲憊。在家人的勸導下,張先生開始探索減壓方法,如定期運動、冥想和趣味愛好,並學習設定實際的工作目標和期望,從而有效管理了他的壓力。

解決方案

針對這些心理健康問題,香港社會需要提供更多支持和資源來幫助年輕人應對。這包括提高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改善心理健康服務的可訪問性和質量、以及創建一個更加支持和理解的社會環境。學校和大學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服務,幫助學生學會應對壓力的策略。此外,政府和私營機構也可以提供工作場所的心理健康支持,幫助年輕員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最終,解決香港年輕人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需要一個全社會的努力,包括提升公眾意識、提升公眾意識、增強社會支持系統、和改進心理健康服務。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旨在改善香港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提升公眾意識

舉辦宣傳活動: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和宣傳活動,增加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打破關於心理疾病的污名和誤解。
社交媒體宣傳:利用社交媒體平台推廣心理健康知識,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平台,以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增強社會支持系統

建立支持小組:鼓勵學校和社區建立支持小組,為那些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問題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分享和互助的環境。
家庭教育:增加對家長和看護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理解年輕人可能面臨的壓力,並教授如何提供支持和幫助。

改進心理健康服務

提高服務可訪問性:政府和私營部門應共同努力,擴大心理健康服務的覆蓋範圍,尤其是在年輕人中,確保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都能獲得支持。
培訓專業人員:增加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投資和培訓,提升服務質量,特別是提供針對年輕人特定需要的諮詢和治療。
發展在線資源:開發和提供在線心理健康資源和服務,如應用程序和網站,以便年輕人可以在需要時隨時獲得幫助和資訊。

鼓勵社會參與和對話

增加年輕人參與:鼓勵年輕人參與到心理健康項目和政策的制定中來,確保他們的聲音和需求被聽見和考慮。
促進跨部門合作:促進政府、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開發和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促進策略。

最終,解決香港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挑戰需要一個整合的方法,涵蓋教育、社會支持、醫療服務和政策制定。通過集合社會各界的努力,我們可以為香港年輕人創建一個更健康、更支持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克服心理健康的挑戰,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未來。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幻聽和幻覺是精神疾病中常見的症狀,可以影響患者的感知和現實判斷。它們可能出現在多種精神健康狀況中,葉瀚林統整以下是一些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它們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幻聽或幻覺:

1.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與幻聽和幻覺聯繫在一起的疾病之一。這些症狀通常非常真實,對患者來說很難區分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他們的大腦創造出來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中,幻聽和幻覺是兩種非常典型且令人困擾的症狀。

2. 嚴重抑鬱障礙,伴有精神病性特徵

嚴重抑鬱障礙可能伴隨著精神病性特徵,如幻聽或幻覺。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它們可能會加劇患者的抑鬱感,並影響日常生活。其中患者不僅經歷抑鬱的核心症狀,如持續的悲傷、興趣喪失、能量降低等,還伴隨有精神病性症狀,包括幻聽和幻覺。這些症狀可以顯著增加患者的痛苦並複雜化治療過程。

3. 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以前稱為躁鬱症)的患者在極度高昂(躁狂期)或極度抑鬱的情緒狀態下,可能會經歷幻聽或幻覺。

4. 妄想障礙
妄想障礙的患者固執地相信一些不真實的事物,這些妄想可以是被害妄想、偉大妄想等。在某些情況下,妄想可以伴隨著幻聽或幻覺。

5. 物質/藥物誘發的精神障礙

使用某些藥物或物質,如酒精、大麻、鹽酸可卡因等,可能導致幻聽或幻覺。這些症狀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在長期濫用下變得更嚴重。

6. 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

雖然較少見,但PTSD患者有時也會報告出現幻聽或幻覺,尤其是與他們的創傷經歷相關的。

7. 老年痴呆症和其他認知障礙

在某些情況下,老年痴呆症和阿茲海默病等認知障礙患者可能會經歷幻覺,尤其是在疾病晚期。

每種疾病的幻聽和幻覺特徵可能會有所不同,並且需要專業的評估和治療。如果你或你認識的人正在經歷這些症狀,尋求專業的精神健康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同精神心理疾病中的幻聽和幻覺狀況可以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幻聽和幻覺的內容上,還包括它們的頻率、強度以及對患者行為和情感的影響程度。幻聽和幻覺的不同特點可以反映出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在感知和處理外部世界信息時的差異。下面我們來看一些具體的比較: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經歷的幻聽通常是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特別是聽到一個或多個聲音對話,這些聲音可能評論患者的行為或命令患者做某些事情。幻覺則可能包括視覺、觸覺或其他感官的幻覺,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體。

嚴重抑鬱障礙,伴有精神病性特徵
在這種情況下,幻聽和幻覺經常與患者的情緒狀態相關,例如聽到責罵或批評自己的聲音,或看到與死亡或絕望相關的視覺幻覺。這些經驗通常會加劇患者的抑鬱症狀。

雙相情感障礙
在躁狂期,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可能會經歷幻聽或幻覺,但這些經驗可能與極度的幸福感或偉大感相關,而在抑鬱期則可能與嚴重抑鬱障礙的患者類似,體驗到更多負面的幻聽和幻覺。

物質/藥物誘發的精神障礙
使用某些物質後引起的幻聽和幻覺通常與那些物質的特定效果有關。例如,迷幻藥物可能導致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幻覺,而刺激劑(如可卡因)可能引起妄想和聽到不存在的聲音。

認知障礙和老年痴呆症
在這些情況下,幻覺通常與感知錯亂有關,患者可能看到過去的場景或已故的人,這與他們的記憶和認知衰退有關。

在面對幻聽和幻覺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始終是最重要的。然而,在等待醫療干預或作為治療的輔助手段,有一些策略可以幫助管理這些症狀,降低它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於快速抑制或至少減輕幻聽和幻覺的方法:

1. 尋求專業幫助
立即聯繫心理健康專家: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他們可以提供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藥物治療:專業人士可能會開立抗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可以有效減少或消除幻聽和幻覺。

2. 降低刺激
尋找安靜、舒適的環境:避免過多的視覺和聽覺刺激,有助於減少幻聽和幻覺的強度。
聆聽平靜的音樂或白噪音:這可以幫助分散注意力,從幻聽中轉移出來。

3. 心理策略
現實測試:與信任的人討論你的感知,幫助區分哪些是現實,哪些可能是幻覺。
專注於某項任務: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如閱讀或拼圖,可以幫助轉移你的注意力。

4. 呼吸和放鬆技巧
深呼吸:練習深呼吸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幻聽和幻覺帶來的壓力。
進行放鬆練習:如冥想、正念或瑜伽,有助於提高對幻聽和幻覺的控制力。

5. 建立支持系統
與家人和朋友溝通:告訴他們你正在經歷的情況,尋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6. 生活方式調整
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飲食,避免使用可能加劇症狀的物質(如酒精和毒品)。

重要的是要記得,雖然這些方法可能對某些人有效,但它們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治療。根據個人狀況和症狀的嚴重程度,最好的治療計劃應該由專業人士制定。如果你或你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幻聽和幻覺,鼓勵他們尋求專業的幫助。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台北人,過年的時候,正式暫時搬到香港九龍的精神科診所,因為我知道香港目前的狀況十分複雜,許多人都處在很負面無能為力的感覺,所以我跟著我的老師一起到香港開診所進行服務,除了在診所協助心理輔導之外,我有空也會撰寫心理學專欄,希望可以將我葉瀚林學的知識和生活的見聞,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正式與老師到香港的精神科診所服務

我想記錄一下最近在香港工作的日常

我的一天從早上7點開始。我習慣早起,進行簡短的冥想,這對我來說是種心靈的淨化。接著,我會做一些輕量的運動,比如慢跑或瑜伽,幫助我保持身心平衡。這段時間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它讓我能夠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前往診所的路上,總是可以看到人來人往,匆忙的人們,但也看到很多民眾的眼神無光,總是看到會有點不捨,但我知道憑我一己之力,無法去扭轉整個局勢,但我真心會祝福他們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出路。

吃完陳阿姨的早餐後,我會搭地鐵前往位於九龍的診所。這段通勤時間,我通常會閱讀一些專業相關的書籍或是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讓自己保持更新。到了診所後,我會先檢視當天的預約表,準備迎接我的第一位客戶。

在診所裡,我見到各式各樣的案例,從焦慮症、抑鬱症到人際關係的困擾。我使用諮詢、認知行為治療等方法,幫助客戶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每次當我看到客戶有所進步,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我的老師也利用他的專業,為病患開立真正有效的處方,讓他們可以一方面治療自己的精神心理問題,一方面也可以持續維持正常的生活互動。

中午,我大部分會和同事一起在附近的餐廳用餐,這是放鬆和交流的好時機。下午回到診所,我會繼續見客戶直到傍晚。然後,我會花一些時間回覆電子郵件、準備隔天的工作,並且撰寫我的專欄文章。我熱愛寫作,這不僅僅是分享知識,更是一種自我表達和反思的過程,因為我常常會在寫作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有些東西已經有更新的研究,我也會去特別在文章中修正更新過去的理論,我不怕修正過去自己說的話,畢竟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如果有更多的數據去證明事實,那我為何不採納呢?

傍晚時分,我會在診所附近散步一下,因為我沒辦法一直坐著,即便診所真的舒適,但我也希望可以讓自己保持有時間可以動一動,這是我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走在繁忙的九龍街道上,看著行人匆匆,我會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幫助我的客戶。

晚餐後,我通常會選擇在家中烹飪,這對我來說是另一種形式的療癒。我喜歡嘗試不同的食譜,享受烹飪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之後,我會花時間閱讀或看一些輕鬆的節目,讓自己從一天的緊張工作中解脫出來。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姊姊患有幽閉恐懼症時,她的生活中充斥著無形的牆壁。

對她來說,任何封閉或狹小的空間都是一場掙扎,一個無法逃脫的囚籠。

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搭乘電梯。進入那狹小的空間,門一關上,四面牆壁似乎瞬間逼近,她的心跳加速,每次呼吸都像是在戰鬥中爭取氧氣。

我姊姊曾經跟我描述過那種感覺:「當門關閉後,我會呼吸加速,好像有東西要吸光我的氧氣,開始有窒息感,雙手雙腳都漸漸麻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跌坐下去,如果是有三面鏡子的,我會感覺更恐懼,就好像有很多聲音在我耳邊徘徊,全身開始盜汗、顫抖、胸悶胸痛,如果是老舊電梯有一點抖動,我就會噁心想吐,口乾舌燥狀況,很像快失去理智的感覺,只能說真的快瘋了,我很怕跟別人一起搭電梯,因為別人的目光,會加重我的焦慮感。」

這不僅是恐懼,而是一種身心的煎熬,一種感覺自己被完全困住的恐慌。

但生命有其轉捩點,對她來說,這個轉捩點是成為一名母親的時候。

當她的小孩出生後,真的像一個小天使降臨,皮膚很嫩白,眼睛很大顆,她將會為我姊帶來全新的改變。

因為作為一名母親,她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懼,以便更好地照顧和保護她的孩子。

她開始逐步面對自己的恐懼,一次次地勇敢踏入那些曾令她恐慌的狹小空間。

最初,這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她會選擇在非高峰時段,當電梯中沒有其他乘客時,帶著她的孩子搭乘。

每次按下電梯按鈕,她的心中都充滿了猶豫和恐懼。但每當她看向自己孩子的眼睛,看到那份信任和依賴,她就找到了勇氣。

她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戰,而是為了她的孩子,為了給予他一個無懼的生活範例。

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的努力,她開始感覺到這些恐懼正在慢慢退卻。

她說:「我在任何會讓我感到幽閉恐懼症發作的時候,我會閉上眼睛想像開心的畫面,讓自己的情緒放鬆下來,我會有意識的深呼吸三次,不斷自我打氣,提醒自己恐懼很快就會消失。」

她開始用正面的心態去理解這個過程,將每一次搭乘電梯看作是自己勇氣的勝利,而不是恐懼的累積。

她也尋求了專業的心理輔導和行為療法,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在面對恐慌時保持冷靜。

最終,她不僅克服了對搭乘電梯的恐懼,也學會了如何面對和克服其他的恐懼和挑戰。

成為母親賦予了她一種力量,一種勇氣,讓她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恐懼。

現在,當她帶著孩子自如地搭乘電梯時,她的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成就感,因為她知道,她不僅為自己赢得了一場勝利,也為她的孩子展示了勇氣和堅強的榜樣。

葉瀚林以她為榮!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從小時候開始,我葉瀚林就有一個秘密,一個以前會讓我感到羞愧的秘密——我極度恐高。我記得國小有一次全班去遊樂園校外教學,當其他同學超興奮地喊著排隊準備乘坐雲霄飛車時,我都找了一個藉口躲了起來,上廁所、或者肚子痛、或頭痛,我只能幫大家顧書包,看著他們玩。我當時害怕的不僅僅是高度,還有那種被人發現我的恐懼的感覺。每次,我孤獨地坐在遊樂場的一角,在雲霄飛車下,一個人羨慕地看著他們自由自在的笑聲,心裡充滿了失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長大,但那份對高處的恐懼並沒有隨之消失。直到大學時,我決定不能再讓這份恐懼限制了我的生活。我開始尋求許多方法來克服它,而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讓我現在才能幫助更多跟我有一樣恐高症的病患,可以慢慢不再害怕。

我記得我最一開始嘗試的是「逐步暴露療法」。我開始從家裡低高度著手,比如站在書桌的上,然後是用梯子,慢慢到達能摸天花板的高度,過程中我勇敢地嘗試更高的地方。每當我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都會停下來,深呼吸,告訴自己我是安全的。這個過程真的很不容易,有時候我差點要放棄,尤其是我記得有一次已經站在梯子的最頂端,我一往下看我腳就開始抖,差一點就摔下來,但我最後穩住了,又安全的慢慢下來。我知道每一次的戰勝內心的勝利,都是對我的恐懼的一次正向挑戰。

我當兵後還加入了一個登山俱樂部,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是人生轉捩點。隨著每一次登山,我感到自己對高處的恐懼逐漸減少。山上的風景美得令人屏息,那份從未體驗過的自由感覺,讓我愛上了登山。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使用登山裝備,如何在高處保持冷靜。每當我站在山頂,望著腳下的世界,我都會感到無比的成就感,那是一種從克服恐懼中來的自豪。

此外,我還學習了冥想和瑜伽,這些練習幫助我控制呼吸,管理我的恐懼和焦慮。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自己在面對高處時越來越鎮定。打到這邊我忍不住給自己一個擁抱加拍拍,因為真的太不容易了。

現在,當我回頭看那個曾經害怕高處的自己時,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不僅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也學會了一個重要的人生課程:面對恐懼,勇敢地向前邁進。我的故事告訴我,不管恐懼多麼深刻,只要有決心和勇氣,就沒有什麼是克服不了的。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年初在台灣完成我的心理學學位和諮商師資格認證後,我葉瀚林與我的導師——一位資深的臨床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共同擁有了一個大膽的願景:在香港開設我們自己的精神科診所。這個想法源於我們對提供高質量、文化敏感的心理健康服務的共同熱情,以及對於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國際都市中填補服務缺口的願望。

我必須確保我的專業資格在香港得到認可。香港對於臨床心理諮商師的資格有嚴格的要求,包括相關的學位證書和專業經驗。我透過香港心理學會(HKPS)和香港專業諮商協會(HKPCA)了解到,我的台灣資格需要經過評估,以確定是否符合香港的標準。因此,我提交了我的學歷證明、工作經驗和專業培訓記錄進行審核。我也需要證明我的語言能力。雖然我在台灣學習了英語,但在香港工作,良好的英語和廣東話溝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投入時間提升我的語言技能,特別是廣東話,以便未來可以更好地與當地患者溝通。

在準備過程中,我也積極建立我的專業網絡。我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心理學研討會和工作坊,這不僅讓我瞭解當地的心理健康議題,也讓我有機會認識在香港工作的同行和專業人士。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的資格終於得到了認可,我也順利通過了語言測試。從了解香港的醫療系統和法規,到適應當地的工作文化,每一步都是一個挑戰。

跟老師準備開診所的過程首先從詳細的市場調研開始。我們深入瞭解香港的心理健康行業,包括現有服務的類型、目標人群的需求,以及潛在的市場空缺。通過這一過程,我們確定了診所的服務範圍,決定專注於提供個人化和多元文化敏感的心理治療。

隨後,我們開始著手於行政和法律程序,這包括獲得必要的營業執照、租賃適合的物業以及確保所有實踐符合香港的醫療法規標準。我們與當地的律師和會計師緊密合作,以確保我們的診所在所有法律和財務方面都是穩固的。

與此同時,我們開始籌劃診所的內部運營,從招聘合適的專業人員到建立內部管理系統。我們特別注重於組建一支多元文化的團隊,他們不僅有著堅實的專業背景,而且能夠為我們的客戶提供多語言服務。此外,考慮到香港多元和國際化的特點,我們確保我們的服務能夠響應不同文化背景客戶的需求。

後續我們也會花大量時間準備診所的物理環境,從設計舒適的諮詢室到選擇可以營造安全和歡迎氣氛的裝飾。我們希望每個踏入診所的人都能感到被支持和尊重。

在目前開設診所的準備過程中,我和我的導師不斷學習和適應。我們面臨了無數的挑戰,從文化差異到營運壓力,但我們的共同目標和對心理健康事業的熱情讓我們保持前進。我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為在香港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們提供一個安全、尊重和理解的空間。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