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瀚林臨床心理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產前憂鬱症,也被稱為孕期憂鬱症,是在懷孕期間發生的憂鬱情緒障礙。它可以影響任何懷孕女性,症狀範圍從輕微到嚴重。產前憂鬱的症狀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 情緒波動:情緒不穩定,可能表現為極端的悲傷、焦慮或易怒。
  • 興趣喪失:對平時活動或興趣喪失興趣,包括對孕期本應感興趣的事物。
  • 睡眠問題:睡眠過多或失眠。
  • 能量喪失:經常感到疲憊或缺乏能量。
  • 自我價值感下降:感覺無價值或罪疚感加重。
  • 集中注意力困難: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或決策困難。
  • 食慾變化:食慾增加或減少,體重明顯變化。
  • 身體症狀:經常出現無法解釋的頭痛、背痛或其他身體不適。
  • 自殺念頭或行為: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有自殺的念頭或企圖自殺。


如果你或你認識的人出現這些症狀,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重要。孕期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而且尋求幫助是保護母親和未出生嬰兒健康的重要一步。醫生可能會建議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結合的方式來治療產前憂鬱症。

最近的研究報導指出,產前和產後憂鬱對於孩子從出生到學齡前階段的心理發展和行為有顯著影響。一項系統性回顧和元分析的研究目標是瞭解產前和產後憂鬱獨立預測孩子心理結果的情況,探討母親憂鬱症狀在哪一個階段對孩子心理結果的影響更大,以及產前憂鬱是否由產後憂鬱的影響中介。此研究僅包括報告產前和產後憂鬱兩者效應的研究,尤其關注那些利用縱向設計來報告孕期和產後期間母親憂鬱狀況的研究。研究發現,產前和產後憂鬱均可能獨立預測孩子的心理發展結果,且存在一個敏感時期,在這一時期內,母親的憂鬱症狀對孩子心理結果的影響更大​ (BioMed Central)​。

另一項研究專注於母體圍產期*憂鬱症與孩子神經認知發展之間的關係,指出圍產期憂鬱可能透過多種機制影響孩子的神經認知發展。例如,產前壓力與孩子更高的焦慮、憂鬱、大腦杏仁體體積增大和神經連接改變有關。該研究還發現,母親的憂鬱症狀與孩子在非語言溝通技能、情緒發展延遲以及語言發展延遲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母親憂鬱症狀的改善可以減少或甚至逆轉母親心理病理對孩子的影響。這表明產前母親的憂鬱症狀對孩子的早期神經發展有直接影響,包括社會情感、認知和運動技能的發展​ (Frontiers)​。

這些研究強調了母親圍產期憂鬱症對孩子早期發展的重大影響,特別是在神經認知發展方面。它們提醒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產前和產後憂鬱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這些狀況如何獨立和相互作用影響孩子的長期發展。這些發現也強調了支持圍產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在孕期和育兒早期階段為母親提供適當支持的必要性。

圍產期*:圍產期,是指懷孕28周到產後一週這一分娩前後的重要時期。 圍產期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嬰兒及母親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圍產期保健是指產前、產時和產後的一段時間內,對母親、胎兒和新生兒進行一系列的保健工作,使母親健康和胎兒、新生兒的成長髮育得到很好的保護。

不管是在台灣,還是香港,對於產前憂鬱症的治療通常會包括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方式。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孕婦處理憂鬱情緒,學習應對技巧,而藥物治療則可能在醫生評估下作為輔助手段。不同之處可能在於醫療體系的設置、可用資源、文化接受度以及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

台灣:台灣有著完善的醫療體系,對於產前憂鬱症的認識和治療逐漸增加。台灣可能會有更多公共醫療資源和計畫針對孕婦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援,包括醫院的心理諮詢服務和社區支持團體。
香港:香港也重視心理健康,對於產前和產後憂鬱症有相關的治療和支持服務。香港的醫療體系同樣提供多元化的治療選項,包括私人和公共醫療服務。文化背景和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可能會影響孕婦尋求幫助的意願和過程。

葉瀚林覺得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在台灣還是香港,尋求專業醫療幫助都是應對產前憂鬱症的關鍵。若你或你認識的人正在經歷產前憂鬱症的症狀,建議及早與醫療專業人員聯繫,以獲得適當的評估和治療。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塔療癒(Theta Healing)是一種靈性療法,旨在通過直接與創造力的源頭相連結,促進心理、身體和靈魂的治療。這種療法由薇安娜·斯蒂波爾(Vianna Stibal)在1995年創立,當時她聲稱透過這種技術治癒了自己的腿部腫瘤。希塔療癒的核心概念包括進入希塔腦波狀態(一種深層放鬆和冥想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療癒師和接受治療者相信可以更容易地進行心靈和情緒上的治療工作。我發現希塔療癒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它結合了靈性療法和冥想技巧,旨在通過連接宇宙的創造性能量來促進心靈、情感和身體的療癒。不需要昂貴的工具或複雜的儀式,只需一顆開放的心和對改變的願望,你就可以開始自己的希塔療癒之旅。這份懶人包將引導你走過自我實踐希塔療癒的步驟,從初學者到熟練運用,只需你的時間和承諾。

理論基礎

希塔療癒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幾個關鍵概念上:

  • 希塔腦波:認為這是達到深層放鬆和高度覺醒狀態的關鍵,有助於促進深層療癒。
  • 信念和情緒的療癒:這種方法強調通過改變負面信念和情緒模式來促進療癒。
  • 與“創造者”的連結:希塔療癒強調與一個高等能量或創造力源頭的直接連結,作為療癒過程的一部分。

希塔療癒自己的操作步驟

步驟一:理解希塔療癒的基礎

希塔療癒建立在進入希塔腦波狀態的基礎上,這是一種類似於深度冥想的放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接觸到潛意識的深層區域,並與宇宙的創造力源頭建立直接的聯繫。理解這一點是開始自我療癒旅程的第一步。

步驟二:創建一個支持的環境

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選擇一個你不會被打擾的地方進行你的希塔療癒實踐。
設置舒適的氛圍:你可以點燃蠟燭、播放輕柔的音樂或使用香薰來創建一個有助於放鬆的環境。

  • 選擇一個安靜、不會被打擾的地方進行冥想。
  • 確保穿著舒適的衣物,創建一個舒適的座位或躺臥空間。
  • 可能的話,關掉所有會分散你注意力的電子設備。

步驟三:進入希塔狀態

深呼吸三次:坐下或躺下,閉上眼睛,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呼氣,感覺身體上的每一部分開始放鬆,每次吸氣時盡量填滿你的肺部,呼氣時放鬆身體。

引導式冥想:可以透過引導式冥想或想像一束光從宇宙中流入你的身體,進入頭頂,逐漸向下流動至腳尖。隨著這束光的流動,感覺到你的身體和心靈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放鬆狀態,這個狀態是希塔狀態,一種深度冥想和放鬆的狀態。

步驟四:設定你的療癒意圖

明確意圖:在心中清晰地表達你希望通過這次練習達到的療癒目標。無論是情緒上的釋放、身體疾病的緩解、心靈上的洞察和成長,還是精神上的覺醒,都需要一個清晰的意圖。想像這個意圖以光的形式,從你心中發出,連接到宇宙的能量中。

請求支持:在心中向宇宙或你所信仰的高等力量請求支持你的療癒旅程。

設定療癒意圖是希塔療癒過程中一個關鍵步驟,它涉及明確界定你希望通過療癒達到的具體目標或改變。

這一步不僅幫助你聚焦於療癒過程中的目標,也使宇宙能量更精確地回應你的需要。

以下是葉瀚林提出幾個設定療癒意圖的例子,用以指導你如何在自己的希塔療癒練習中實踐這一步驟。

意圖舉例1:情緒釋放

意圖描述:「我意圖釋放任何源於過去經驗的恐懼和不安,讓這些情緒能夠平和地流動並離我而去。我請求宇宙支持我,讓我感到安全並充滿勇氣,去面對和接納我的情緒,讓我能夠從這些經驗中學習並成長。」

意圖舉例 2:身體疾病的緩解

意圖描述:「我意圖為我的身體帶來療癒和平衡,特別是針對我的(具體部位或狀況,如背痛)。我請求宇宙的能量流入這部分,釋放任何形式的不適,並促進細胞的恢復和更新。我相信我的身體有自我療癒的能力,並開放接受這種療癒的過程。」

意圖舉例 3:心靈成長和自我發現

意圖描述:「我意圖透過這次練習深入了解我的真我,並促進我的心靈成長。我請求宇宙引導我發現我的內在力量和潛能,幫助我克服自我懷疑,並在我的生活和關係中表達出更多的愛和同理心。」

意圖舉例 4:改變限制性信念

意圖描述:"我意圖釋放並轉化那些限制我實現我的夢想和目標的信念。我對宇宙表達,我準備放下這些舊有的模式,並開放接受新的、支持性的信念,這將幫助我以更自信和積極的態度前進。"

如何設定意圖

  1. 專注並放鬆:在進行希塔療癒練習之前,找到一個安靜的時間和空間,深呼吸,讓自己放鬆。
  2. 清晰表述:在心中或大聲清晰地表達你的意圖。你可以將意圖寫下來或默念。
  3. 感受並信任:當你設定意圖時,盡量感受到這個過程中的能量和情感。信任宇宙將回應你的請求。

通過這些例子,你可以看到設定療癒意圖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它反映了你在當下最需要療癒和支持的地方。記住,沒有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你的意圖要真誠並來自內心。

步驟五:接收和整合

開放接收:保持這種放鬆的狀態,心態開放,靜靜地留在這個空間,開放自己接收來自宇宙的治療能量和指引。相信宇宙的能量正在回應你的請求,為你帶來療癒和指導。

感受和觀察:注意任何身體的感覺、情緒的變化或心靈的洞察,這些都是療癒過程的一部分。想像這個能量以光的形式返回給你,帶著解答、治療和支持進入你的身體和心靈。透過呼吸,感覺到這個光在你體內擴散,為你帶來所需的治療和平靜。

步驟六:結束你的練習

慢慢回到當下:當你準備結束練習時,慢慢地讓自己回到現實,動動手腳,深呼吸,最後睜開眼睛。

感恩:當你準備結束冥想時,心中對這次經驗和接收到的任何治療或洞察表示感謝。

步驟七:反思和日常練習

記錄你的經驗:在日記中記錄你的感受、體驗和任何洞察,這將幫助你跟踪你的療癒進程和成長。也要持續保持水分充足,並在需要時給自己適當的休息。

定期練習:希塔療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定期練習可以加深你的體驗和療癒效果。

對於特定的健康問題或深層的情感創傷,尋求資深希塔療癒師的專業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希塔療癒是一個練習和學習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不要期待立即見到成果,而是享受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我認為希塔療癒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為個人提供了一種強大的自我療癒工具,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通過以上步驟,你也可以開始探索和實踐希塔療癒,促進自我治療和靈性成長。記得,每個人的療癒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保持耐心和開放心態,享受這一過程帶給你的一切。

p.s 這些步驟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但深入學習和練習希塔療癒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參加正式的課程或工作坊,以及在有經驗的療癒師的指導下進行。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是每位人士常會遇到的情緒。然而,在部分人士身上,因工作或學業等因素的壓迫,壓力可能達到不健康或難以應對的程度。壓力感知量表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夠讓您感知並留意到生活中發生的事項。想像一下,若有兩位人士在過去一個月裡經歷相同的事情,但基於他們對壓力的個別感知,他們在壓力感知量表上的總分可能截然不同,其中一位可能被劃分至低壓力類別,而另一位則可能處於高壓力類別。這正展示了壓力感知量表的趣味性。葉瀚林邀請大家可以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

先來做一下壓力測試吧

壓力知覺量表​

這份量表自我評估的分數不反映任何特定的診斷或療程。這測量只是一種用來評估壓力水平的方法。

還有另一種自我評估表

如果您現正面對抑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或者擔心自己有情緒問題,不妨花幾分鐘回答以下問題,作一個初步自我評估,幫助您更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況和治療需要。您亦可以即時報名,尋求專業協助!

16題抑鬱自我評估問卷

以下是真人免費心理諮詢專線+網上平台+APP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2389 2222

  • 熱線由成立至今一直由一群熱心義工提供服務,讓任何感到絕望無助、有情緒困擾或自殺意圖的人士,都可致電與義工傾訴;熱線中心義工們會接聽來電,細心聆聽,獻上真誠關懷,陪伴求助者面對自己的困擾,希望來電者能重拾生存的勇氣和信心。
  • 書信及電郵求助 任何人如有情緒困擾,可以透過以下途徑接受情緒支援。 
  • 書信地址:九龍彩虹邨金華樓地下126-127室(撒瑪利亞人收) 
  • 電郵地址:touch@sbhk.org.hk(撒瑪利亞人收) 
  • 預約與熱線中心義工面談
  • 任何有情緒困擾,希望能與熱線義工面對面約談,都可預約與熱線中心義工面談,請於2個工作天前致電27908844與熱線中心職員預約。
  • 面談地址:九龍彩虹邨金華樓地下126-127

撒瑪利亞會24小時熱線

熱線電話:2896 0000

在全年的任何一天、任何時刻都開放服務,熱線電話接聽中心不會採用自動回應系統或播放電話錄音,由真人義工接聽,大部分義工能說英語、廣東話及普通話,部分更能操其他方言或語言。
 


醫管局24小時精神健康專線

精神科熱線電話:2466 7350

「精神健康專線」是一條24小時由專業精神科護士接聽的精神健康熱線,為精神病患者、照顧者、相關持份者及市民大眾就精神健康事宜向來電者提供專業意見及安排適時的轉介服務。


母親的抉擇熱線

24小時熱線電話:2313 5678


東華三院芷若園

24小時熱線電話:18281

性暴力受害人、面對家庭暴力的個人或家庭之危機評估及輔導。


協青社 – 24小時電話熱線服務

24小時熱線電話:9088 1023

全年365日,提供24小時真人接聽的電話熱線服務。外展隊會在對話中介定年青人的需要,有需要更會駕車到約定的地點,把流落街頭的年青人接往中心,務求即時把面臨危機的年青人帶到安全的地方。


風雨蘭性暴力求助熱線

熱線電話: 2375 5322

電話輔導予性暴力倖存者及其支持者

星期一至五:09:00 – 22:00
星期六:09:00 – 13:00
(公眾假期休息)


和諧之家

婦女:2522 0434

男士:2295 1386

家庭暴力危機處理、輔導、社區資源介紹及轉介

婦女求助熱線:24小時
男士:星期一至六:10:00 – 18:00 ;
星期一、三、五:19:00 – 22:00
(公眾假期休息)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熱線  2711 6622  

電話輔導    星期一至五:19:00 – 21:30


學友社 – 學生專線服務  2503 3399  

電話輔導    星期一、三、五:19:00 – 21:00(公眾假期休息)


香港家庭福利會

家福關懷專線 2342 3110

電話輔導

星期一至四:10:00 – 12:30 ; 14:30 – 17:00
星期五:14:30 – 17:00
星期六:10:00 – 12:30


香港青年協會

關心一線 2777 8899    電話輔導    星期一至六:14:00 – 02:00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英文情緒支持熱線 2389 2223 

電話輔導    星期一至五:18:30 – 22:00
(公眾假期休息)


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    2343 2255    

電話輔導及社福資料查詢    

查詢福利服務資料:24小時輔導及支持:
星期一至五:09:00 – 17:00
星期六:09:00 -12:00


香港戒毒會    2574 3300

戒毒諮詢及輔導

星期一至五:08:45 – 17:15
星期六:09:00 – 12:00


香港神托會

青年新領域熱線    2635 7709  

 電話輔導    星期一至五:10:00 – 17:30


生命熱線

青少年生命專線    2382 0777

24歲以下青少年之電話輔導    14:00 – 02:00


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

電話: 2343 2255

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提供在辦公時間內即時熱線輔導、支援及查詢服務,及24小時查詢有關社會福利服務資料的互動語音系統。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0900 - 1700
週六:0900 – 1200


生命熱線24小時預防自殺熱線

電話:2382 0000

由受過專業培訓的義工接聽來電,堅守「關懷、聆聽、接納、陪伴」的服務理念,理解來電者所面對的問題及感受,耐心聆聽他們的心底話而不加批判及提供意見。


生命熱線「珍愛生命」長者熱線

電話:2382 0881


青少年生命專線

電話:2382 0777


明愛向晴軒危機專線

向晴熱線電話:18288

本港首條24小時由專業社工接聽的危機支援熱線,為面對危機或創傷的人提供全天侯即時情緒支援輔導服務。


財困壓力輔導專線:31610102

由社會福利署資助,財困壓力輔導專線均由註冊社工24小時接聽,為遇上債務困擾的人士或其家屬提供有關債務重組、破產、資產變賣等債務處理手法的資訊,並就著不同個案作債務危機評估,提供合適的債務解決方案。


利民會《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支援

電話:3512 2626

即時通為24小時運作的精神健康熱線,由受精神健康專門訓練之社工、精神健康工作員及義工接聽,紓緩因精神狀況或生活壓力而產生的情緒。


Open噏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為11至35歲青少年提供網上情緒支援的文字輔導平台,全天候24小時陪伴年青人一起面對來自學業、家庭、朋輩相處、工作等引致的情緒困擾。

WhatsApp:9101 2012
SMS:9101 2012
網頁:www.openup.hk


Chat窿

Chat窿是情緒支援及個人成長工具,為香港居民提供防止自殺服務。Chat窿是「chatroom」的諧音,寓意是一個可渲洩情緒的樹窿,「由義工提供服務,與有情緒困擾的人對話,提供抒發渠道。在這個空間裡,所有對話內容均會保密,求助者都可以安心與義工傾談。

網頁:https://chatpoint.org.hk

服務時間:
星期一至五:下午4時 - 凌晨1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晚上8時 - 凌晨1時


夜貓Online

網頁:https://nitecat.bgca.org.hk

夜貓Online網上青年支援隊強調以網絡社區(第19區)為本、網絡世代為主體的信念,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工具,以線上和線下(Online & Offline)的工作模式,為面對即時危機或高危處境的青少年提供輔導服務。


「輔負得正」手機APP

「輔負得正」手機應用程式讓關注個人情緒的市民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況,甚至透過程式接受「輔」導,令潛在的「負」面情緒「得」以「正」面的態度和方法處理。

程式功能直接輔導:由專業社工為受情緒困擾之市民提供線上輔導
遊戲:以「認知偏向矯正」作設計概念的小遊戲,從玩樂中建立正向思維 情緒測試:以簡單測試,即時了解個人的壓力與抑鬱指數
心理健康資訊:提供心理健康與抑鬱/焦慮情緒的資訊
求助資源:提供精神健康服務資訊與熱線電話
下載方法:
Android版本
IOS版本


「心靈嚮導」免費輔導服務計劃 東華三院 Radio i-care

網站: https://www.radioicare.org/episode/detail/413/?q=%E5%BF%83%E8%81%86%E5%9A%AE%E5%B0%8E
電話: 2814 2806
電郵地址: wchc-carersupport@tungwah.org.hk
此服務由友心情精神健康網上平台及香港大學合辦的免費輔導服務計劃。服務為正經歷情緒困擾或睡眠問題的人士提供免費輔導服務,並由香港大學輔導系碩士畢業生提供三節免費輔導服務。服務使用者可以透過直接聯繫中心,或 WhatsApp (6036 7531) 中心社工登記申請使用服務。

地址:
香港黃竹坑黃竹坑徑二號
開放時間:
Mon, Wed: 14:00 – 17:00, 19:00 – 21:00 Sat: 10:00 – 13:00, 14:00 – 17:00
關於 東華三院 Radio i-care
Radio-i-Care 是一個網上平台,提供超過400條有關精神健康主題的影片。他們亦與香港大學亦同為經歷常見精神健康問題或睡眠問題人士提供免費輔導服務。

香港心聆 一次性免費心理健康諮詢 - 報名表格

什麼是心理健康諮詢?
香港心聆現正推出免費的一次性心理健康諮詢。如你合符本計劃的資格,香港心聆的iACT心理健康主任將安排與你進行45分鐘的對談一次,以了解你當下的情緒健康狀態及需要,並有機會與你一起探索適合的社區資源,以照顧你的情緒健康。對談將以你所選擇(視像通話/電話)的方式進行。


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

心理輔導,不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心力!眾多研究顯示,簡短的心理諮詢服務,足以使人帶來正向而重大的轉變。Re:Fresh推出免費「線上簡短心理諮詢」,只需5分鐘填寫登記及初步諮詢表,透過Zoom進行一對一專業面談,讓我們聆聽你的煩惱,陪你舒解身心壓力,尋找出路。

服務特色
✔️ 輔導過程簡短而有效

✔️ 線上會面,約談時間彈性

✔️ 聚焦探索出路

✔️ 申請程序簡便


新愛行公益基金會-免費傾聽陪伴(香港/線上)

很多人受到一些對心理輔導的錯誤觀點或是刻板偏見所影響,而失去了獲得幫助的機會,隨著全球發展趨勢,心理輔導的線上服務,也越來越多人可以有機會去了解到心理輔導服務,很多輔導師除了提供面對面的服務之外,也同時提供線上服務,可以擴大其服務範圍,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心理輔導,那麼可以先從我們的線上心理輔導開始體驗,給自己的一個客觀且科學的角度來了解心理輔導。

免費預約心理輔導 https://www.love-core.org/fpc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使得許多人面臨心理健康的挑戰。心理諮商成為了幫助人們應對情緒問題、壓力、人際關係困擾等重要工具。然而,傳統的心理諮商往往因價格昂貴、地理位置或時間限制等因素,使得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難以接受服務。因此,免費線上心理諮商的出現,提供民眾一個既方便又無門檻的解決方案,讓更多人能夠在需要時尋求幫助。所以葉瀚林特別整理這篇心理諮商的管道懶人包,希望可以幫助台灣的朋友,在人生谷底時,不要過去氣餒自負,可以嘗試透過心理諮商找到解決辦法。

 

現代人為何需要心理諮商?

  1. 壓力源不斷增加: 隨著現代生活的快速變化,個人所承受的壓力也隨之增加。工作、家庭、社會期望等多方面的壓力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2. 情緒問題普遍: 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鬱在現代社會中變得日益普遍。這些情緒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可能進一步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3. 人際關係的複雜性: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這也增加了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困難的可能性。
  4. 自我實現的追求: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我成長和實現自我潛能,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克服障礙,實現個人目標。

 

免費線上心理諮商的用意

  1. 降低門檻: 免費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經濟條件不允許的人群也能夠獲得心理健康的支持,使心理健康服務更加普及。
  2. 方便快捷: 用戶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隨時進行心理諮商,克服了地理位置限制,更加方便快捷。
  3. 保障隱私: 對於許多對隱私特別關注的人來說,線上諮商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平台,讓他們在不透露身份的情況下獲得幫助。
  4. 提供多元化服務: 線上平台通常能夠提供多樣化的諮商服務和資源,如一對一諮商、團體諮商、自助工具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5. 促進公眾心理健康意識: 免費線上心理諮商的普及,有助於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

 

台灣免費心理諮商/心理輔導/心理治療的相關管道

台灣收費的心理諮商非常多,我就不在這邊列舉,但免費的管道雖然不像收費那麼多且廣,但我覺得這些免費資源已經可以幫助到許多正在人生陰暗處的人,通常這些人經濟狀況相對不會太好,如果你或你身邊剛好沒有預算去看心理諮商或精神科醫生,或者還不確定自己有沒有什麼狀況,可以先透過免費資源,在專業諮詢的志工引導之下,可以了解自己的問題癥結,之後再決定是否需要就醫治療。

 

免費心理諮詢專線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目的與服務範圍: 安心專線主要針對情緒困擾、心理壓力、人際關係問題、家庭暴力或自我傷害等問題提供支持。此專線著重於提供一個溫暖的聆聽空間,幫助來電者減輕情緒壓力,並提供專業建議和轉介服務。
  • 操作模式: 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或受過訓練的志工接聽電話,根據來電者的情況提供相應的心理支持和諮詢服務。

 

生命線:1995

  • 目的與服務範圍: 生命線致力於提供自殺預防諮詢服務,支持那些面臨絕望、抑鬱或自殺念頭的人。透過專業的溝通技巧,來電者可以找到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方法。
  • 操作模式: 專業心理諮詢師和訓練有素的志工提供情緒支持,並在必要時提供危機干預和轉介服務。

 

張老師:1980

  • 目的與服務範圍: 張老師專線主要針對青少年和兒童提供心理諮詢和支持,涵蓋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家庭問題等議題。這個專線旨在為年輕人創建一個能夠安心表達和尋求幫助的通道。
  • 操作模式: 專業的諮詢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適合青少年和兒童的諮詢服務,幫助他們處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老朋友專線:0800-228-585

  • 目的與服務範圍: 這條專線專門為中老年人設立,提供心理健康、孤獨感、退休生活適應等問題的諮詢服務。通過這個平台,老年人可以獲得情感支持,並了解如何積極面對老年生活。
  • 操作模式: 由專業諮詢師和接受過相關訓練的志工提供支持,並根據來電者的需要,提供情緒支持和生活建議。

 

戒毒專線:0800-770-885

  • 目的與服務範圍: 戒毒專線是由法務部整合全國各地毒防中心的諮詢電話,旨在為有毒品使用問題的個人提供幫助和支持。該服務涵蓋毒品戒斷、心理健康諮詢、法律諮詢等範疇,致力於協助個人戒除毒品,並重返健康生活。
  • 操作模式: 提供24小時無休免費電話服務,由專業的諮詢人員接聽,包括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及法律顧問等,根據來電者的需求提供專業建議、心理支持和必要的轉介服務。

 

外來人士在台生活諮詢專線:1990

  • 目的與服務範圍: 這條專線旨在為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及新住民提供生活需求和適應方面的諮詢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居住、工作、教育、健康保險、法律權益等問題。專線旨在幫助外來人士更好地適應台灣生活,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理解。
  • 操作模式: 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線上免費諮詢服務,支援中、英、日語。而對於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語言服務,則提供週一至週五9:00-17:00的諮詢時間。透過這個平台,來電者可以獲得專業且貼心的諮詢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在台灣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各縣市衛生局免費心理諮商資訊

台灣各地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類似於一般醫療門診,為民眾提供心理健康的諮詢與支持。這些中心分布於全國各縣市的衛生局,提供包括個人諮商在內的多種服務。以下是獲取這些服務的基本流程與費用信息,以及各地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概覽。

 

獲取服務的流程

預約諮商: 透過電話或親訪預約諮商時間。

進行諮商: 按預約時間前往中心,諮商時長一般為30分鐘。

討論後續: 諮商後,與心理師確定後續諮商次數及時間。

諮商費用: 初次諮商含掛號費共計250元(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例)。年度內1至8次諮商維持同費用,第9次起每次288元。

優惠政策: 特定條件民眾(低收入戶等)諮商免費,僅需付掛號費50元。

 

【北部地區】

基隆市衛生局

青年韶光計畫:提供學生個別諮商與家族治療,可享6-8次免費心理諮商,可線上或電話預約

免費線上心理諮商服務:(二)14:00-17:00 (三)17:00-20:00 (四)14:00-17:00 (六)9:00-12:00,採電話預約

青年韶光計畫:02-77495927

基隆市衛生局:02-24566185


臺北市政府會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每次諮商時間30分鐘

收費方式:一般民眾掛號費50+諮商費200(前8次,第9次起為288)=250元,優惠民眾諮商費免費,僅付掛號費50

優惠民眾條件:持有台北市各醫療院所、產後護理之家、臺北市健康服務中心及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開立優免轉介單之民眾;或持有低收入戶、各科別重大傷病卡、及身心障礙手冊者。

信義區:02-87804152

文山區:02-82377441

中正區:02-23210168

中山區:02-25013363

大安區:02-27390997

松山區:02-27653147

南港區:02-27868756

大同區:02-25948971

內湖區:02-27908387

士林區:02-28836268#14

萬華區:02-23395384

北投區:02-28912670#9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

心理諮商對象限設籍或居住於桃園市民眾

收費方式:全額補助,名額有限,每位每年度上限4次

於每月16號開放下個月預約時段,採線上預約

桃園市生命線協會:03-3011021

北二區身心健康補給站:03-3656995#31

張老師桃園分事務所:03-4916999#42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03-2122721


新竹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心理諮商對象限設籍、居住或就業於新竹市民眾

收費方式:免費,每位上限6次

採電話預約,預約時段9:30~12:00&13:00-16:50

心理諮商時段:東區於每周二下午;北區於每周四下午;香山於每周二上午;新竹市生線心理諮商所於周一與周三下午。

東區衛生所:03-5236158

北區衛生所:03-5353969

香山衛生所:03-5388109

新竹市生線心理諮商所:03-5234647


新竹縣政府衛生局

提供13個衛生所免費心理諮商:竹北區、竹東區、新豐區、湖口區、新埔區、芎林區、橫山區、關西區、寶山區、北浦區、峨嵋區、尖石區、五峰區。

03-6567138


苗栗縣政府

根據苗栗縣人口數,每25萬人建置1處社區心理生據點

苗栗市衛生所:037-277129#35

公館鄉衛生所:037-224732

竹南鎮衛生所:037-470152

苑裡鎮衛生所:037-869595#33

大湖鄉衛生所:037-991034

三義鄉衛生所:037-872014

造橋鄉衛生所:037-542755

後龍鎮衛生所:037-722008

通霄鎮衛生所:037-752048
 


【中部地區】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

全額補助,需來電預約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時段及電話如台中免費心理諮商表

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04-25150326#302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

免費,需來電或填寫表單預約

049-2202636


彰化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兒福聯盟提供「踹貢少年專線」:13-18歲免費電話諮詢,心理諮商時段為一~五 14:00-16:00

0800-001769


雲林縣衛生局

收費方式:免費,每位每年度上限10次,每次50分鐘

採電話預約


【南部地區】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

收費方式:免費,每位每年度上限4次

採電話預約,服務地點有西區與東區

心理諮商時段為西區:周一&二 18:00-20:00,東區周三1400-16:00&周五10:00-12:00

05-2328177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

收費方式:免費,部分須支付場地費400元

採電話或線上心理諮商預約

台南心理諮商服務地點總表

06-3352982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定期辦理免費心理健康講座

目前提供苓雅、岡山、鳳山、林園4個分區

開放時間:8:30-12:00&13:30-17:30

苓雅分區:07-7131500#2511

岡山分區:07-7521959

鳳山分區:07-7521959

林園分區:07-7168650


屏東縣政府衛生局

服務對象為18歲以上縣民或未滿18歲之中輟生

採線上預約,每時段2小時,每人每次1小時

收費方式:免費

08-7370002


台東縣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諮商次數至多6-8次

提供許多免費心理諮商課程,可線上預約

089-230295


花蓮縣衛生局

服務時間:一~五8:00-1200&13:30-17:30

03-8351885


【離島地區】

澎湖縣政府衛生局

服務對象為18歲以上澎湖籍民眾

採電話預約

收費方式:免費

06-9272162#122


金門縣衛生局

082-337885


連江縣衛生福利局

0836-22095轉8827


免費線上心理諮商的app

couchspace 沙發心理,抒發你的心靈
Apple iOS & Google Android 雙平台皆上線了喔,
提供每日正念冥想練習、瑜珈課程、睡前音樂與線上心理諮商
​一起推動全國心理健康運動!

諮詢專區持續更新中~快速篩選出適合你的諮商師!
app 結合了全球瘋行的正念冥想、瑜珈課程、白噪音樂還有與藝人的合作,幫助你放鬆、好眠、提升專注力!
每日五分鐘的正念冥想,有效幫助釋放多巴胺、腦內啡、血清素、褪黑素等,讓我們一起戴上耳機加入全球五億人的行列吧。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


FarHugs 遠距抱抱,醫療版 Airbnb、Uber,台灣團隊打造線上心理諮商 App

 台灣 250 萬的憂鬱人口 (其中 120 萬左右服用抗憂鬱藥物),但曾接觸或正接觸心理師協助者卻不足其中 20%,每年因為憂鬱而自殺的人口更不在少數,從此可以看出,還有許多人並未尋求協助,若你正受憂鬱所苦,或許這款 App 可以成為你心理的出口!

雖然目前僅有心理診療這個項目,但未來將會擴大遠距治療的範疇,從心理走入精神醫療,未來也會導入線上門診、健保、線上處方籤、藥物配送、個人數位病例等…,數位醫療生態系成熟後,更多的健康穿戴裝置、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可以搭載在此應用架構上發展。

下載:

FarHugs 遠距抱抱(Google Play 下載)

FarHugs 遠距抱抱(App Store 下載)


這邊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免費與付費心理諮商資源的差異,免費諮商資源大多來自政府與健保預算,旨在提供民眾免費或低成本的心理支持。這些服務的提供者可能獲得政府補助,但並不意味著心理專業人員無償工作。免費諮商通常設有服務次數和時間限制,提供者可能包括實習心理師至資深專業人員,是一個預算有限時的有益選擇。

特殊案例,如政府或學校轉介的情況下,諮商的質量和範圍可能有所不同,但這些情境較少見,本文不做深入討論。學生則可利用學校提供的輔導資源,這是學習階段重要的自我發展工具。

儘管存在免費諮商資源,付費諮商仍有其必要性。付費諮商提供更長的服務時間和深入探討的機會,適合需要特定治療方法或面對複雜問題的個案。透過投資於心理諮商,可以長期提升個人的心理健康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於消費娛樂的短暫滿足,心理諮商提供更深遠的價值。

選擇合適的心理支持管道,無論是透過免費資源還是自費方式,最關鍵的是找到適合個人需求的專業人員,以實現最佳的諮商效果。心理工作者無論在哪個諮商模式下,都已投入大量精力於專業技能的提升,確保能為求助者提供質量相應的服務。

最後也要提醒大家進行線上心理諮商需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安全,避免個資洩漏或駭客攻擊。

諮商時也需與輔導員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係,以獲得更好的幫助和支持。

要注意選擇正規和合法的線上心理諮商機構和專業心理師,以獲得安全和有效的服務。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精神分裂症,也稱為思覺失調症,這在臨床上是一種嚴重的精神健康疾病,因為會影響患者的思維、感知和行為,導致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可能會活在一個自己深信的恐懼當中。今天葉瀚林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樣的精神疾病其實並非無藥可救。

如何判斷某人可能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

它通常在青春期後期成年早期開始顯現。以下是我葉瀚林認為可能表明某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跡象和症狀:

  1. 幻聽:聽到不存在的聲音,例如聽到別人談話或命令。
  2. 妄想:擁有強烈但不真實的信念,如被追蹤、陰謀或特殊身份等。
  3. 思維混亂:言語雜亂無章,跳躍式或無法理解的思維。
  4. 社交隔離和退縮:避免社交互動,表現出對親近關係的冷漠。
  5. 情感平淡: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情感表達減少。
  6. 認知問題:集中注意力或記憶方面的困難。
  7. 異常行為:不尋常或怪異的行為,例如不恰當的笑或哭,或無目的的激動。
  8. 日常功能下降:工作、學習或日常活動的能力降低。

重要的是要理解,這些症狀本身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人患有精神分裂症。

許多症狀也可能與其他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其他精神疾病、藥物影響或極度壓力。

因此,正確的診斷必須由合資格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進行請勿因為看到網路上的文章,覺得跟自己好像很像,就直接帶入,也不要直接抗拒,我們可以從更客觀的醫療專業方式,去確認自己的病情與心理健康。

如果您懷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應尋求專業的幫助。

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預後非常重要。專業的精神健康專家可以提供正確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計劃。

請記住,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可以管理的疾病,很多患者在適當的治療和支持下可以過上積極健康的生活。我常常和患者和其家人說,了解疾病、尋求專業幫助和互相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拖延症,或稱為拖延行為,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現代社會中的現象,常見於各年齡層的人群中。它指的是個體經常性地推遲開始或完成任務,即便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負面後果。對於拖延症是否應被視為一種心理疾病,或僅僅是現代人使用的一個藉口,這在學術和心理健康領域中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葉瀚林今天想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拖延症的定義、心理學理論、影響因素、以及治療和管理方法。

拖延症的定義與診斷

拖延症在心理學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一般認為它涉及到反覆的拖延行為,這種行為超出了正常的比例,對個人的工作、學習或日常生活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拖延症並未被國際疾病分類系統,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ICD)或美國精神醫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列為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診斷。

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家對於為什麼人們會拖延有不同的理論。一些研究將其歸因於時間管理能力差、目標設定不合理、工作或任務焦慮、以及對於任務結果的恐懼等。其他學者則從自我調節失敗的角度來解釋拖延,認為拖延是自我控制能力弱的一種表現,這與大腦前額葉功能降低有關

影響因素

拖延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個人的心理特質、環境壓力、任務特性等。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大約有25%的成人經常性地拖延,而在學生群體中,這一比例可能高達70%以上。另外,科技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使用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中拖延行為增加的原因之一。

治療與管理

關於拖延症的治療和管理,心理學家和治療專家們提出了多種策略。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旨在幫助個體識別和改變導致拖延的負面思維和行為模式。此外,時間管理技巧的訓練、設定實際可達成的目標、以及提高自我效能感等策略也對於減少拖延行為有所幫助。更具體的方法可能包括:使用番茄工作法來增進專注力,進行短時間的工作後休息一小段時間;透過正向增強來鼓勵任務完成,比如完成一項任務後給予自己一些小獎勵;以及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來應對工作或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和壓力。

研究數據

雖然將拖延症界定為一種心理疾病仍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拖延行為與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例如,一項綜合分析顯示,拖延行為與焦慮、抑鬱、壓力感及生活滿意度低下有顯著的相關性。此外,拖延不僅僅影響心理健康,也可能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睡眠障礙和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一項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約46%的受訪者報告說他們至少在一個學科上經常拖延,而這些學生在學業成績和整體學習滿意度方面普遍低於不拖延的學生。另一項研究則指出,工作場所中的拖延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低、職業倦怠和更高的離職率相關聯。

綜上所述,拖延症是否被認定為一種心理疾病仍然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拖延行為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和整體福祉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無論是從治療心理疾病的角度,還是從提高生活質量的角度,了解拖延的原因並採取措施減少拖延行為都是重要的。通过心理教育、行為療法以及支持性環境的建立,個體可以學會更有效地管理時間,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滿意度。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面臨的容貌焦慮現象,是一個多因素驅動的社會心理問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社會文化、媒體呈現、技術進步,以及個人心理等多個層面。這種焦慮不僅對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也進一步影響了社會互動和文化價值的塑造。葉瀚林列出以下從原因、後果以及預防措施進行詳細說明。

容貌焦慮的原因

社會與文化壓力:現代社會普遍存在一種對美的追求與崇拜,這種崇拜往往透過電影、電視、廣告和社交媒體等渠道被強化。人們常常被這些渠道中呈現的理想化形象所影響,從而對自己的外觀產生不滿。

社交媒體的比較文化: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充斥著經過精心挑選或修飾的照片,使人們不自覺地將自己與他人的最佳時刻進行比較,從而加深了對自己外觀的不滿和焦慮。

技術進步:美顏相機、修圖軟件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夠輕易地美化自己的照片,這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美的認知,也提高了對外貌的期望值。

容貌焦慮會過度依賴使用美顏相機

容貌焦慮可能造成的後果
心理健康問題:持續的外貌不滿可導致自尊心低落、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社會隔離:極端的容貌焦慮可能導致個體避免社交活動,擔心被他人評價,進而導致社會隔離。

過度追求外表改造:一些人可能通過整形手術、過度節食等極端方式來改變外貌,這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害,也可能導致心理依賴和財務負擔。

容貌焦慮造成各種自我打擊

預防措施
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通過教育和心理輔導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認識到個體差異和自我價值,而不是僅僅通過外貌來評價自己或他人。

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理性使用社交媒體:學會理性判斷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減少比較,並限制使用時間,以減少其對自我形象的負面影響。

使用社交媒體的時候要保持理性

促進健康生活方式:鼓勵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不僅因為它們對身體健康有益,更因為它們能夠提升自我感覺和整體幸福感。規律的運動有助於釋放內啡肽,這是一種天然的化學物質,能夠提升心情並減少焦慮和抑鬱的感覺。健康的飲食習慣同樣能夠改善心理健康,因為身體的營養狀態直接影響到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

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可以緩解容貌焦慮

有研究指出,參與規律的體育活動的人,比那些缺乏體育活動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得更好,包括更低的抑鬱症狀和焦慮水平。此外,營養均衡的飲食,如地中海飲食,被發現與較低的抑鬱風險相關。

保持運動的人更可以降低焦慮水平

推廣正面的媒體形象
媒體教育:教育公眾識別和質疑媒體和廣告中的不實和不健康的美容標準。這包括提高對修圖和美顏應用效果的認識,讓人們了解這些圖像並不代表現實。

多元化的美的呈現:鼓勵媒體和廣告業展現更多樣化的美,包括不同的體型、膚色、年齡和性別,從而幫助人們建立更廣泛和包容的美的觀念。

包容多元化的美

增強社區支持和心理健康資源
社區支持:提供更多的社區資源和活動,如支持小組或工作坊,來幫助人們分享他們的經歷,減少孤立感,並學習應對技巧。

易於獲得的心理健康服務: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減少就醫的污名化,並提供更多易於獲得的心理健康服務和資源。

心理健康服務

我認為現代人容易產生容貌焦慮,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個人、社會和制度層面進行綜合干預。但如果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合理使用社交媒體,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提供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資源,確實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容貌焦慮的發生,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整體福祉。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今全球自殺年齡下降的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這背後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首先葉瀚林認為,社交媒體和網絡霸凌的普及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已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社交媒體不僅加劇了對外表、成就和社交地位的比較,還提供了一個匿名或半匿名攻擊他人的平台,這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心理負擔。而且大家可以從許多新聞得知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教育和職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使得年輕人感受到重大的壓力,我在tiktok看過許多小朋友都哭著跟父母訴苦自己不想要再這樣沒日沒夜的讀書寫作業了,龐大的課業壓力完全沒有喘息的機會,以至於一些小朋友可能因無法應對這種壓力而選擇自殺作為一種逃避方式。此外,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依然存在,許多年輕人因為害怕被標籤和誤解,而不敢尋求幫助,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困境。

以台灣跟香港年輕人的自殺案件,就可以知道這些問題真的不能忽視,以台灣來說,2022年6月,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除了癌症仍蟬聯國人死因第一名以外,值得注意的是,10到19歲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十年來逐步攀升,專家分析,年輕族群自殺人口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和憂鬱症有關。而香港學生的自殺問題,並非近幾年甚至是疫情之後才有的現象。自2015年後,香港19歲以下青年的自殺數年年超過20件,其中不乏有許多12、13歲等國中小學生,在人生還未揚帆遠行之時,先行按下了停止鍵。

根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個案訪問,當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44.7%的人選擇透過「遊戲娛樂」抒發;40.7%會「向朋友抒發」;但僅有10.7%的人會「尋求老師或社工協助」或是「尋求家人協助」。而擔心「被傳開或被嘲笑」成了學生不願尋求他人幫助的主因,且相較於朋友、社工以及家人,擁有負面情緒的學生寧可選擇找網友訴苦,而非學校老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自殺是15至29歲年齡群體中第二大死因。全球年輕人自殺的趨勢是一個引起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有超過70萬人因自殺而死亡,自殺成為了15至29歲年齡組中的第四大死亡原因​​。這些數據凸顯了自殺預防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些地區的自殺死亡占全球自殺死亡總數的77%​​。

自殺和精神健康狀況之間的聯繫,在高收入國家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建立,特別是抑鬱症和酒精使用障礙,以及之前的自殺嘗試。然而,許多自殺行為是在危機時刻下的衝動行為,進一步的風險因素包括經歷失落、孤獨、歧視、關係破裂、財務問題、慢性疼痛和疾病、暴力、虐待和衝突或其他人道主義緊急情況​​。

雖然自殺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但全球自殺的案件顯示出幾個共同的趨勢:

  1. 性別差異:男性青少年的自殺率普遍高於女性,但女性嘗試自殺的次數更多。
  2.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困難、失業和社會壓力是青少年自殺的重要驅動因素。
  3. 精神健康問題: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健康問題是年輕人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網路和社交媒體:網路霸凌和社交媒體上的負面影響也與年輕人的自殺念頭有關。

預防策略
為了預防年輕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家長、教師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採取以下幾種策略:

  1. 提高精神健康意識:通過教育提高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打破關於精神健康的污名。
  2. 早期識別和介入:培訓家長和教師識別精神健康問題的早期跡象,並提供及時的支持和介入。
  3. 提供心理健康資源:確保年輕人可以輕易獲得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務。
  4. 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感到被理解、接納和支持。
  5. 教育有關網路使用:指導年輕人如何健康地使用網路和社交媒體,包括如何應對網路霸凌。

 

家長的角色
 

家長在預防青少年自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下是給家長的一些具體建議:

  1. 積極聆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支持和關愛,耐心聆聽他們的感受和煩惱。
  2. 鼓勵開放溝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知道家是可以討論任何問題的地方。
  3. 觀察行為變化:注意孩子的行為或情緒上的任何異常變化,如學業成績下滑、社交活動減少、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等。
  4. 提供資源和尋求幫助:向孩子介紹可靠的心理健康資源,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諮詢或治療。
  5. 教育自尊和應對技巧: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教他們如何正面應對壓力和挑戰。
  6. 強調生命的價值和希望:與孩子分享生命的美好和希望,鼓勵他們對未來保持積極和樂觀的態度。

通過這些方法,家長不僅可以幫助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發生,還可以促進他們的整體福祉和心理健康。重要的是,家長應該意識到他們不是獨自面對這些挑戰,社會、學校和專業機構都可以提供支持和資源。

此外,重視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福祉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透過提高公眾意識、改善心理健康服務和促進包容性社會環境,我們可以共同努力減少青少年自殺的案例,讓年輕一代擁有更加光明和健康的未來。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精神暴力,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日益增多,壓力與挑戰也隨之增加。精神暴力包括任何形式的言語或非言語行為,主要會有明顯在控制、羞辱或恐嚇他人的行為。所以葉瀚林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認識精神暴力是離我們的生活很近,並且可能發生在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時候,不自覺就已經在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也被稱為情緒暴力或心理暴力,是一種控制或傷害他人的行為,不涉及物理接觸。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並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逐漸惡化。認識到精神暴力的預兆和形式對於預防和尋求幫助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形式和預兆:

形式

  1. 言語侮辱和貶低:不斷的批評、侮辱、諷刺或羞辱,旨在削弱個人的自尊和自信。
  2. 控制行為:嚴格限制或控制對方的社交活動、財務、服裝選擇或日常決策。
  3. 隔離:限制對方與家人、朋友或外界的接觸,使受害者感到孤立無援。
  4. 威脅和恐嚇:使用威脅來操縱對方,可能包括對受害者或其親人、朋友的安全提出隱晦或明確的威脅。
  5. 氣餒和貶低:貶低對方的成就、夢想或興趣,使對方感到無價值或無能。
  6. 情緒勒索:利用對方的情感,如罪疚感或義務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7. 忽視和冷漠:長時間的忽視或不理會對方的情感需要和存在,造成情感上的疏離。

 

預兆

  1. 極度的嫉妒或占有欲:對受害者的人際關係表現出異常的嫉妒或控制慾。
  2. 情緒波動:加害者可能會有突然和劇烈的情緒變化,從愛到恨,或從冷漠到過度情緒化。
  3. 溝通困難:對於討論受害者的需求或感受,加害者顯得不耐煩或拒絕溝通。
  4. 無理要求:不斷地提出無理要求,當不滿足時就會施以懲罰或威脅。
  5. 情感撤回:在受害者需要情感支持時,故意提供冷漠或拒絕回應。
  6. 責任轉移:將自己的行為或問題歸咎於受害者,讓受害者感到是自己的錯。

 

以下是一些預防精神暴力的方式:

 

自我保護

  1. 提高自我認識:瞭解自己的價值觀、界限和感受。自信和自尊可以幫助你抵抗精神暴力。
  2. 設立界限:清楚地界定自己的界限,並與他人溝通這些界限。當有人試圖侵犯這些界限時,要勇於說「不」。
  3. 發展應對策略:學會使用積極的應對技巧,如冷靜呼吸、情緒調節技巧和問題解決技巧。
  4. 尋求支持:當你覺得自己受到精神暴力的影響時,尋找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的支持和幫助。

 

幫助他人

  1. 傾聽與認證:如果有人向你透露他們正在遭受精神暴力,你應該以一種表示你相信他們的話並且理解他們所經歷的痛苦和挑戰的方式來回應。這種肯定不僅包括語言上的確認,如說“我相信你”或“你的感受是合理的”,也包括非語言的表達,比如保持眼神接觸、表示同情的肢體語言等。認證他們的感受和經歷。
  2. 提供資源和支持:幫助他們尋找資源,如諮詢服務、支援團體或法律諮詢,並在需要時陪伴他們。如果某人正在遭受精神暴力,你可以幫助他們聯繫當地的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引導他們加入專門為受害者設立的支援團體,或提供專業的法律諮詢服務聯絡方式。此外,陪伴他們參加會議或諮詢時,不僅能提供實際的支持,還能傳達你對他們的關懷和支持,這對於他們戰勝困境和恢復信心至關重要。
  3. 增進公眾意識:透過教育和提高公眾意識來打破有關精神暴力的污名化和誤解。我們可以採取多種行動: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宣傳活動,分享教育性內容;在學校和社區中心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提供實用知識;製作公益廣告和與媒體合作報導,強調精神暴力的影響;推動政策改革和倡議,以及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來擴大影響力。透過這些策略,我們旨在教育大眾,鼓勵支持和理解,從而創建一個無暴力、更加支持和包容的社會環境。
  4. 倡導尊重與同理心:在個人和社區層面上倡導一種基於尊重、同理心和包容性的交流文化。

 

維護健康的互動

  1. 實踐積極聆聽:積極聆聽他人,不僅是聽他們說什麼,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2. 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一種尊重和開放的方式表達自己,避免使用攻擊性或責備的語言。
  3. 解決衝突:學習有效的衝突解決技巧,以和平和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分歧。
  4. 培養同理心:努力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即使你不同意他們的觀點。

 

預防和對抗精神暴力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透過增強個人的抵抗力和社區的支持體系,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包容和無暴力的社會。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討論抑鬱症時,要知道它是一種常見而且嚴重的醫療狀況,這種狀況影響人的思考、情緒和行為方式。抑鬱症超越了偶爾的悲傷或壞心情;它是一種持續且深刻的情緒低落,可能會對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大家會發現抑鬱症和憂鬱症這兩個詞彙在許多情況下被互換使用,但它們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指的是一種醫學上被稱為「重性抑鬱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的心理健康狀況。這種狀況特徵是一種深度的悲傷或失去興趣於幾乎所有活動,這種情況會持續至少兩周,並且嚴重到足以干擾日常生活。

不過,在某些語境或地區中,人們可能會根據文化或習慣的不同來區分這兩個詞的使用:

  • 抑鬱症:通常用來指一種臨床診斷,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或快樂感的喪失,以及其他症狀,如睡眠問題、食慾改變、能量下降、自我價值感下降、集中注意力困難和自殺念頭。它是一種醫學上認可的狀態,可以通過藥物、心理治療或兩者的結合進行治療。
  • 憂鬱症:雖然本質上與抑鬱症相同,但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可能會用這個詞來描述較輕的抑鬱狀態或短期的悲傷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是由於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所引起。不過,這種區分並不是醫學上的標準,而是更多基於日常語言的使用。

如何發現自己患有抑鬱症?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主要指標了解自己是否患有抑鬱症的第一步是識別一些常見的跡象和症狀:

  1. 持續的悲傷或空虛感,這可能是抑鬱症最顯著的跡象之一,感覺幾乎每天都在持續,並且持續時間超過兩周。
  2. 失去對日常活動的興趣,以前喜歡的活動或興趣現在似乎不再有吸引力。
  3. 體重或食慾的顯著變化,無解釋的體重增加或減少,或是食慾有明顯的變化。
  4.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或過度睡眠,且這種情況幾乎每天發生。
  5. 能量減少或疲勞感增加,感到無論做什麼都覺得疲勞,即使沒有從事勞動或體力活動。
  6. 價值感或無助感的增加,持續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過分自責,甚至為小事感到極度內疚。
  7. 注意力、決策能力或記憶力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做決定時感到困難,或是記憶力變差。
  8. 不安或過度活躍,表現為身體上的煩躁,無法靜坐,感覺總是需要移動。
  9. 談論死亡或自殺,頻繁思考死亡,談論自殺或制定自殺計劃。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了這些症狀中的幾項,尤其是如果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兩周,那麼尋求專業幫助是非常重要的。葉瀚林想跟大家強調「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我有遇到很多病患透過適當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的結合,都能夠獲得顯著改善,恢復正常的生活與感受生命的美好。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獨自面對這些感受,而是尋求支持和幫助。讓自己接受幫助是走出抑鬱症的第一步。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症,一種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正逐漸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焦慮症影響了全球約3.6%的人口,即大約264百萬人。在快節奏和壓力山大的當代生活中,焦慮症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在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中。此疾病不僅嚴重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還可能對社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什麼不能忽視焦慮症?

焦慮症的症狀範圍廣泛,從輕微的不安感到嚴重的恐慌發作,這些症狀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幸的是,許多人傾向於忽視這些警告信號,部分原因是社會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以及對於焦慮症嚴重性的普遍誤解。

研究表明,焦慮症不僅對個體造成苦痛,也給社會和經濟帶來重大負擔。美國焦慮和抑鬱協會(ADAA)報告稱,焦慮症是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和學業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與焦慮症相關的醫療費用和失業率的增加,進一步加重了其社會經濟成本。

忽視焦慮症不僅會加劇症狀,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研究顯示,長期的焦慮狀態與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問題以及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之間存在關聯。此外,焦慮症患者常見的睡眠問題,也會進一步影響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

及早識別和治療焦慮症至關重要。認知行為療法(CBT)和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焦慮症最有效的方法。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患者對於恐懼情境的認知和反應模式,幫助他們學會如何管理焦慮。而藥物治療,如抗焦慮藥和抗抑鬱藥,可以有效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面對日益增加的焦慮症病例,社會各界需加強合作,提升公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及對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家庭、學校、工作場所和醫療保健系統應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環境,鼓勵患者尋求幫助,並獲得必要的支持與治療。

啟動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計劃是關鍵,從小學到大學,甚至是在職場,應該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意識提升活動。這些活動旨在破除對心理疾病的污名,教育公眾識別焦慮症的早期跡象,並鼓勵積極的生活方式以預防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增加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是另一項重要任務。這包括增加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投資,擴大在社區中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並利用技術,比如在線治療和自助工具,以達到更廣泛的人群。

持續的研究對於深入理解焦慮症的根源,以及開發新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透過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焦慮症的生物學基礎、心理社會因素,以及有效治療方法的機制。創新,特別是在數字健康領域,也為提供個性化和靈活的治療方案提供了可能。

焦慮症不應被忽視或輕視。它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需要我們共同面對和解決。通過教育、預防、改善治療可及性和持續的研究,我們可以幫助患有焦慮症的人們過上更健康、更充實的生活。葉瀚林希望社會的每一分努力都將對於緩解這一全球性挑戰產生積極影響,讓未來充滿希望。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發現許多香港的年輕人是生活在一個高度競爭和快節奏的社會中,這種環境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以下是一些在香港年輕人中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以及我葉瀚林認為這些問題背後的潛在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1. 焦慮症

焦慮症是香港年輕人中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從學業壓力、就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到社會期望的重負,這些都是導致年輕人感到焦慮的常見原因。面對持續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很多年輕人可能會發展出過度擔憂、睡眠障礙和集中注意力困難等焦慮症狀。

我有一名個案李同學,他是一名大學生,面對在香港畢業後的就業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加上一直以來的高強度學業壓力,他開始經常感到緊張不安和過度擔憂,引發許多恐慌的症狀,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現顫抖,甚至有種即將死亡的感覺,這使他對未來感到更多焦慮,伴隨睡眠問題,例如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睡眠常常中斷、會很容易做惡夢,難以集中精神讀書。儘管他嘗試通過運動和與朋友交流來緩解焦慮,但他的焦慮症還出現胃痛、頻尿的問題。但這些方法只是暫時的解決辦法。最終,李同學決定尋求專業心理諮詢,逐步學會了更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也有搭配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

2. 抑鬱症

抑鬱症在香港年輕人中也越來越普遍,許多人因為無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而感到無助和絕望。抑鬱症的症狀可能包括持續的悲傷、興趣喪失、能量減少和自我價值感降低。社會孤立、家庭壓力和學業失敗都是可能促成抑鬱症的因素。

陳小姐在一家知名企業工作,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讓她感到精疲力竭。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開始失去對工作和日常活動的興趣,感到持續的悲傷和無力感。陳小姐試圖隱藏她的感受,擔心被同事看低。直到一位親密的同事注意到她的變化,鼓勵她尋求幫助。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和家人的支持,陳小姐逐漸恢復了情緒平衡和生活的積極態度。

3. 壓力障礙

香港年輕人面臨的壓力來源多樣,包括學業成績、職業規劃、家庭期望等等。持續的高壓環境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反應,進而發展成壓力障礙。這種狀況可能會表現為過度疲勞、情緒波動、以及在極端情況下的身體健康問題。

張先生是一名社會新鮮人,他努力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站穩腳步,但每天長時間工作、嚴格的截止期限和對於卓越成績的追求使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這種持續的壓力導致他經常性頭痛、失眠,並感到心理疲憊。在家人的勸導下,張先生開始探索減壓方法,如定期運動、冥想和趣味愛好,並學習設定實際的工作目標和期望,從而有效管理了他的壓力。

解決方案

針對這些心理健康問題,香港社會需要提供更多支持和資源來幫助年輕人應對。這包括提高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改善心理健康服務的可訪問性和質量、以及創建一個更加支持和理解的社會環境。學校和大學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服務,幫助學生學會應對壓力的策略。此外,政府和私營機構也可以提供工作場所的心理健康支持,幫助年輕員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最終,解決香港年輕人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需要一個全社會的努力,包括提升公眾意識、提升公眾意識、增強社會支持系統、和改進心理健康服務。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旨在改善香港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提升公眾意識

舉辦宣傳活動: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和宣傳活動,增加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打破關於心理疾病的污名和誤解。
社交媒體宣傳:利用社交媒體平台推廣心理健康知識,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平台,以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增強社會支持系統

建立支持小組:鼓勵學校和社區建立支持小組,為那些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問題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分享和互助的環境。
家庭教育:增加對家長和看護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理解年輕人可能面臨的壓力,並教授如何提供支持和幫助。

改進心理健康服務

提高服務可訪問性:政府和私營部門應共同努力,擴大心理健康服務的覆蓋範圍,尤其是在年輕人中,確保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都能獲得支持。
培訓專業人員:增加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投資和培訓,提升服務質量,特別是提供針對年輕人特定需要的諮詢和治療。
發展在線資源:開發和提供在線心理健康資源和服務,如應用程序和網站,以便年輕人可以在需要時隨時獲得幫助和資訊。

鼓勵社會參與和對話

增加年輕人參與:鼓勵年輕人參與到心理健康項目和政策的制定中來,確保他們的聲音和需求被聽見和考慮。
促進跨部門合作:促進政府、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開發和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促進策略。

最終,解決香港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挑戰需要一個整合的方法,涵蓋教育、社會支持、醫療服務和政策制定。通過集合社會各界的努力,我們可以為香港年輕人創建一個更健康、更支持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克服心理健康的挑戰,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未來。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幻聽和幻覺是精神疾病中常見的症狀,可以影響患者的感知和現實判斷。它們可能出現在多種精神健康狀況中,葉瀚林統整以下是一些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它們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幻聽或幻覺:

1.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與幻聽和幻覺聯繫在一起的疾病之一。這些症狀通常非常真實,對患者來說很難區分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他們的大腦創造出來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中,幻聽和幻覺是兩種非常典型且令人困擾的症狀。

2. 嚴重抑鬱障礙,伴有精神病性特徵

嚴重抑鬱障礙可能伴隨著精神病性特徵,如幻聽或幻覺。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它們可能會加劇患者的抑鬱感,並影響日常生活。其中患者不僅經歷抑鬱的核心症狀,如持續的悲傷、興趣喪失、能量降低等,還伴隨有精神病性症狀,包括幻聽和幻覺。這些症狀可以顯著增加患者的痛苦並複雜化治療過程。

3. 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以前稱為躁鬱症)的患者在極度高昂(躁狂期)或極度抑鬱的情緒狀態下,可能會經歷幻聽或幻覺。

4. 妄想障礙
妄想障礙的患者固執地相信一些不真實的事物,這些妄想可以是被害妄想、偉大妄想等。在某些情況下,妄想可以伴隨著幻聽或幻覺。

5. 物質/藥物誘發的精神障礙

使用某些藥物或物質,如酒精、大麻、鹽酸可卡因等,可能導致幻聽或幻覺。這些症狀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在長期濫用下變得更嚴重。

6. 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

雖然較少見,但PTSD患者有時也會報告出現幻聽或幻覺,尤其是與他們的創傷經歷相關的。

7. 老年痴呆症和其他認知障礙

在某些情況下,老年痴呆症和阿茲海默病等認知障礙患者可能會經歷幻覺,尤其是在疾病晚期。

每種疾病的幻聽和幻覺特徵可能會有所不同,並且需要專業的評估和治療。如果你或你認識的人正在經歷這些症狀,尋求專業的精神健康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同精神心理疾病中的幻聽和幻覺狀況可以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幻聽和幻覺的內容上,還包括它們的頻率、強度以及對患者行為和情感的影響程度。幻聽和幻覺的不同特點可以反映出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在感知和處理外部世界信息時的差異。下面我們來看一些具體的比較: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經歷的幻聽通常是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特別是聽到一個或多個聲音對話,這些聲音可能評論患者的行為或命令患者做某些事情。幻覺則可能包括視覺、觸覺或其他感官的幻覺,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體。

嚴重抑鬱障礙,伴有精神病性特徵
在這種情況下,幻聽和幻覺經常與患者的情緒狀態相關,例如聽到責罵或批評自己的聲音,或看到與死亡或絕望相關的視覺幻覺。這些經驗通常會加劇患者的抑鬱症狀。

雙相情感障礙
在躁狂期,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可能會經歷幻聽或幻覺,但這些經驗可能與極度的幸福感或偉大感相關,而在抑鬱期則可能與嚴重抑鬱障礙的患者類似,體驗到更多負面的幻聽和幻覺。

物質/藥物誘發的精神障礙
使用某些物質後引起的幻聽和幻覺通常與那些物質的特定效果有關。例如,迷幻藥物可能導致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幻覺,而刺激劑(如可卡因)可能引起妄想和聽到不存在的聲音。

認知障礙和老年痴呆症
在這些情況下,幻覺通常與感知錯亂有關,患者可能看到過去的場景或已故的人,這與他們的記憶和認知衰退有關。

在面對幻聽和幻覺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始終是最重要的。然而,在等待醫療干預或作為治療的輔助手段,有一些策略可以幫助管理這些症狀,降低它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於快速抑制或至少減輕幻聽和幻覺的方法:

1. 尋求專業幫助
立即聯繫心理健康專家: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他們可以提供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藥物治療:專業人士可能會開立抗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可以有效減少或消除幻聽和幻覺。

2. 降低刺激
尋找安靜、舒適的環境:避免過多的視覺和聽覺刺激,有助於減少幻聽和幻覺的強度。
聆聽平靜的音樂或白噪音:這可以幫助分散注意力,從幻聽中轉移出來。

3. 心理策略
現實測試:與信任的人討論你的感知,幫助區分哪些是現實,哪些可能是幻覺。
專注於某項任務: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如閱讀或拼圖,可以幫助轉移你的注意力。

4. 呼吸和放鬆技巧
深呼吸:練習深呼吸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幻聽和幻覺帶來的壓力。
進行放鬆練習:如冥想、正念或瑜伽,有助於提高對幻聽和幻覺的控制力。

5. 建立支持系統
與家人和朋友溝通:告訴他們你正在經歷的情況,尋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6. 生活方式調整
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飲食,避免使用可能加劇症狀的物質(如酒精和毒品)。

重要的是要記得,雖然這些方法可能對某些人有效,但它們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治療。根據個人狀況和症狀的嚴重程度,最好的治療計劃應該由專業人士制定。如果你或你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幻聽和幻覺,鼓勵他們尋求專業的幫助。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姊姊患有幽閉恐懼症時,她的生活中充斥著無形的牆壁。

對她來說,任何封閉或狹小的空間都是一場掙扎,一個無法逃脫的囚籠。

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搭乘電梯。進入那狹小的空間,門一關上,四面牆壁似乎瞬間逼近,她的心跳加速,每次呼吸都像是在戰鬥中爭取氧氣。

我姊姊曾經跟我描述過那種感覺:「當門關閉後,我會呼吸加速,好像有東西要吸光我的氧氣,開始有窒息感,雙手雙腳都漸漸麻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跌坐下去,如果是有三面鏡子的,我會感覺更恐懼,就好像有很多聲音在我耳邊徘徊,全身開始盜汗、顫抖、胸悶胸痛,如果是老舊電梯有一點抖動,我就會噁心想吐,口乾舌燥狀況,很像快失去理智的感覺,只能說真的快瘋了,我很怕跟別人一起搭電梯,因為別人的目光,會加重我的焦慮感。」

這不僅是恐懼,而是一種身心的煎熬,一種感覺自己被完全困住的恐慌。

但生命有其轉捩點,對她來說,這個轉捩點是成為一名母親的時候。

當她的小孩出生後,真的像一個小天使降臨,皮膚很嫩白,眼睛很大顆,她將會為我姊帶來全新的改變。

因為作為一名母親,她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懼,以便更好地照顧和保護她的孩子。

她開始逐步面對自己的恐懼,一次次地勇敢踏入那些曾令她恐慌的狹小空間。

最初,這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她會選擇在非高峰時段,當電梯中沒有其他乘客時,帶著她的孩子搭乘。

每次按下電梯按鈕,她的心中都充滿了猶豫和恐懼。但每當她看向自己孩子的眼睛,看到那份信任和依賴,她就找到了勇氣。

她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戰,而是為了她的孩子,為了給予他一個無懼的生活範例。

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的努力,她開始感覺到這些恐懼正在慢慢退卻。

她說:「我在任何會讓我感到幽閉恐懼症發作的時候,我會閉上眼睛想像開心的畫面,讓自己的情緒放鬆下來,我會有意識的深呼吸三次,不斷自我打氣,提醒自己恐懼很快就會消失。」

她開始用正面的心態去理解這個過程,將每一次搭乘電梯看作是自己勇氣的勝利,而不是恐懼的累積。

她也尋求了專業的心理輔導和行為療法,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在面對恐慌時保持冷靜。

最終,她不僅克服了對搭乘電梯的恐懼,也學會了如何面對和克服其他的恐懼和挑戰。

成為母親賦予了她一種力量,一種勇氣,讓她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恐懼。

現在,當她帶著孩子自如地搭乘電梯時,她的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成就感,因為她知道,她不僅為自己赢得了一場勝利,也為她的孩子展示了勇氣和堅強的榜樣。

葉瀚林以她為榮!

文章標籤

葉瀚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